新冠病毒危機已加速全球煉油業的版圖劇烈變動,例如迅速從疫情中復甦的中國和其他亞洲國家,對塑膠和燃料的需求正持續升高。
相較下,美國與歐洲煉油業者正疲於應付更深的經濟危機,而且全球與化石燃料漸行漸遠的這項轉變,不利石油需求的長期展望。
廣告:
- 香港隱形眼鏡網: 批發零售各種日韓彩色隱形眼鏡 www.LENS.hk
- 風揚環保袋: 專業生產各種環保袋,尼龍袋,帆布袋 bag-factory.com.hk
- LCD廣告機租賃服務: 提供各類座地式,掛墻式廣告屏幕 www.swindhk.com
自從石油時代在19世紀中葉登場以來,美國一直是煉油業的佼佼者。但國際能源署(IEA)預估,中國最快明年就能取代美國,成為全球最大煉油國。時間回溯至1967年,當年美國的煉油產能是中國的35倍。
持續發展的中國煉油產業,加上印度和中東幾座新的大型煉油廠,正全面影響全球能源體系。石油出口商正出口更多石油到亞洲,同時減少出口給合作多年的美國和歐洲客戶。
隨著這些煉油廠擴大產能,中國正在全球汽油、柴油及其他燃料市場持續擴大影響力,並對亞洲其他國家的老舊煉油廠構成壓力,例如殼牌石油公司11月宣布,將新加坡煉油廠的產能腰斬。
類似的情況也出現在全球鋼鐵業。在21世紀初期,中國對全球鋼鐵業的影響力持續擴大,當時中國興建大量現代化的鋼鐵廠。這些用來滿足國內強勁需求的工廠,也使中國成為出口市場的一股力量,壓縮歐洲、北美及亞洲其他市場更高成本鋼鐵業者的生存空間,和迫使老舊、效率低下的工廠關門大吉。